
昨天看了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系列節目《Crowd Control 人群控制學問多》,有六集,是由 Drive 驅動力的作者 Dan Pink 主持,做了很多實驗來說明如何透過不同的方式讓人改變行為。
例如,很多人都會佔用殘障車位,所以他把殘障車位貼上當地殘障人士的照片,讓佔用者知道誰真正更有需要。或是為了鼓勵人走樓梯,所以就把階梯加上 beat box 的音效,讓人覺得在玩,而不是為了健身而走。或是門墊加上互動效果,讓人進門時候多踩幾下讓鞋底變乾淨。或是拖吊場繳費處刷成粉紅色,進來的人脾氣比較溫和。還有把丟垃圾的行為設計成互動遊戲機還提供獎勵,以及播放古典樂讓愛佔用廁所的女兒們趕快沖完澡。




節目很有趣。但是看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其實根本就是換了一個題目,改為訴諸於情緒(開心、恐懼、同情、罪惡感等)。人的行為被改變了,但不代表他真心想這麼做,而是好像是情緒被操控了,其實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如果只看結果、短期成效當然是沒問題,而且還很棒,大幅改變人的行為,但又想說這樣的結果到底能持續多久?一旦這些感覺不見之後,會不會就恢復原樣?又或者他其實是先改變人的行為再慢慢透過理智去延續成果?又或者根本是我倒因為果,就是因為人的理智跟行為有落差,所以才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刺激行為發生改變。…我也還沒有理出結論,要再多試多想才知道。
不過還是有啟發:
- 要讓事情能成,有時候不能只投直球
- 人腦很複雜其實也很單純,只要知道方法的話,很容易就能操弄/被操弄了。
- 讓人停下來思考他做的行為造成的後果,也能改變行為。
最後,用一句 Dan Pink 的話來結尾:
「如果你想改變人們的行為,別對他們說教嘮叨,只要做一些能讓他們樂在其中的事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