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

周末花了點時間看完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康乃爾大學、麥肯錫顧問的祕密武器,內容淺顯易懂又能實際操作,並隨書附贈書中建議的黃金三分割方格筆記本,可以邊看書邊實踐。

滿有誠意的贈品: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本,超過150頁,可以攤平180度來寫。
但美中不足是兩本書以膠水黏起來,拆開後筆記本黑色的封面留下膠印了…orz。

其實一開始我是為了關鍵字「方格筆記本」而買,雖然已經寫完了好幾本Moleskine方格筆記本,深深感受到手寫文字整理思緒的好處,但也還是很好奇別人都怎麼使用。沒想到看完這本書之後,反而提醒了我更重要的事,如同推薦序所說,「這本書不光是教大家做筆記,更強調一種思維的方式」

是甚麼樣的思維方式呢?對我最有啟發的是書中提到的黃金三分割思考法,即為「事實→解釋→行動」

書中以麥肯錫的思考架構「天空、下雨、帶傘」作為說明,

所謂「天空、下雨、帶傘」的原則,就是透過

「天空=現在的狀況」
「下雨=對於狀況的解釋」
「帶傘=依據狀況的解釋,決定應採取何種行動進行判斷」。

首先抬頭看天空。然後發現雲象有點奇怪。解釋為總覺得好像要下雨。依據解釋,判斷應該帶傘出門。

如果藉由「天空、下雨、帶傘」這樣的框架,重新看待自己的筆記,發現我雖然在記筆記的過程中都有反覆進行這三件事情,但是容易隨著時間序混雜在一起,在聽講的過程一受啟發馬上就在「事實」的隔壁寫下自己的「解釋」,又在不遠處寫了「行動」。雖然筆記很豐富,卻少了最重要的總結與去蕪存菁的能力。

就像書中所說的肥胖筆記

「肥胖筆記」就是沒有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資訊,全部都寫進筆記中,是典型的「讓你無法發揮能力的筆記」。要分辨是否為肥胖筆記的方式就是,當你打開筆記,「論點與結論」和大大的重點是否回映入眼簾。

我本來還算滿得意自己記筆記的能力,幾乎是能夠把當時情景結合觀察所得記下來,向第三者重現一次。

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不禁讓我開始思考,學習/上課究竟是為了要能夠一字不漏的重現,或是依照自己的架構,大膽刪去那些雖然也很好,但是我不需要的東西呢?如果只是如實的記錄筆記,那就只是個很好的版書機器,卻不會思考與進化。

所以重點是如何在100個資訊中找出最重要的1個重點,聚焦在那1個重點之上,然後果斷地捨棄剩下的99個資訊。具備這樣的能力,才總不至於每次學習新東西都像又迷失在一座一座的孤島上,卻無力去整合與連結。

於是就來試試是否也能夠用到書中提到的技巧來組織一篇部落格文章。

意外收穫是用這樣的思考法的確能夠整理思緒,在我不知道要如何下筆的時候,靜下心來寫了一篇筆記。覺得資訊很多很雜?看了很多啟發點沒有表達出來?遲遲不知道怎麼下手?那就先透過標題提問開始吧。接著寫下在書中看到的事實,用自己的方式解釋,最後做出結論。

除了上述內容之外,書中還有更詳細的說明,不過因為重點內容會一再重複強調,看到後面不免有種跳針感XD

最後,節錄一些書中的有趣的內容:

一個好的筆記,除了幫助閱讀者重現記錄當下的情境外,更重要的是要能達到記憶、思考、傳達。

**

思考的基本就是「依據事實思考」。

**

所謂「歸納能力」,是指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在腦中整理重點並歸納,再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對方。…….每天做筆記,筆記右側的歸納空間書寫課程的歸納重點,寫下問題點並想辦法消除,這就是鍛練腦力的最佳訓練方法。

**

「理解能力,就是「理解→有能力去做→傳達」。也就是將獲取的知識與資訊化為實際的行動,並以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方式傳遞出去。關鍵在於「徹底掌握自己已理解與尚未理解的地方」,能立即明確指出「尚未理解的地方=疑問點」。

**

外商顧問也是在方格筆記本寫下無數次的問題意識、解決方案,反覆思索並修改內容。他們認為「思考就是反覆思索」「反覆修正的同時即為磨練思考」。為了達成此目標,就必須付出「大量書寫,大量捨棄的成本」。

**

一萬張筆記法則:顧問在獨當一面之前,一般需要三年的時間磨練。那段期間一天書寫將近十張筆記,在方格筆記本反覆寫下問題意識→改善、解決方案,然後丟棄,一年下來就累積了三千張筆記。三年大約有一萬張筆記。每天不間斷地在方格筆記上書寫筆記並丟棄,一直到能夠獨當一面。

**

培養捨棄能力的最佳地點就是在筆記本上。就在做肌肉訓練一樣,每天反覆「做筆記→捨棄→導出一個結論」的訓練課程。……不要想太多,只要跨出第一步即可。

**

工作筆記的產出一定要有「行動」。外商顧問分析事實、思考、製作簡報資料,每個階段皆以「向客戶提出獲得成果的具體行動方案」為資訊進行思考。

(6/1 00:30-03:25 整理思緒好花時間阿…..)

發佈留言